随着普京与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会晤的日期越来越近,乌克兰也越来越着急。
这次会晤,虽说后续泽连斯基可能会被邀上桌,彻底解决俄乌战争,但上桌不等于能说话。
特朗普现在就在用乌克兰领土来试探普京。
然后最后牺牲乌克兰领土来结束战争,然后拥抱诺贝尔和平奖是特朗普乐意作出的选择。
所以乌克兰就希望在战场上取得一些成绩来换取在谈判桌上的话语权。
但俄明显也想到这一点,正在集结大军展开新一轮攻势。
这场尚未开始的谈判博弈已经在线下悄然开始。
谈判筹码
近日,乌克兰在切尔尼戈夫州北部集结了约5万名士兵,其中包括波兰、土耳其、格鲁吉亚等国的雇佣兵,距离俄罗斯布良斯克州边境仅数公里。
这支部队由机械化旅、特种部队以及无人机作战单元组成,具备一定的进攻能力。
与集结同步进行的,还有多次小规模的渗透与破坏行动,从袭击公路桥到试探俄军防线,都显示出战术探路的意味。
尽管规模不大,但这些行动让外界怀疑乌方是否在为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这种布局让人联想到去年的库尔斯克战役。
当时,乌军曾制定三套方案:攻布良斯克、攻库尔斯克,或双线并进,最终选择了库尔斯克方向。
然而,战役持续八个月,乌军伤亡高达数万人,装备损失严重,未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让战火波及到苏梅地区。
如今,布良斯克方向再次出现大规模兵力集结的迹象,不免引起“未执行方案重启”的猜测。
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既是谈判前的政治施压,也可能是真正的军事准备,甚至两者兼而有之——先用小规模冲突探查防线,一旦条件成熟再迅速升级行动。
俄方对此反应迅速。
在布良斯克方向,俄军加密了无人机侦察和火力打击,沙赫德无人机、伊斯坎德尔导弹以及大当量航空炸弹接连袭向乌军集结区、弹药库与运输车队。
俄军情报与前线监视形成了高效联动,使乌军难以隐蔽调动。
在红军城方向,俄军的攻势更为猛烈,精确制导炸弹和小分队推进结合使用,不断压缩乌军阵地。
FAB-3000滑翔制导炸弹在城市作战中的破坏力尤为显著,一次爆炸即可摧毁半栋建筑,令乌军防守承受巨大压力。
在苏梅战线及东部地区,俄军也保持攻势。
苏梅方向的尤纳科夫卡地区,乌军多支部队拒绝执行反攻命令,部分单位转向防御,给俄军在局部发动突击创造了条件。
东部鲁辛亚尔和波尔塔夫卡等地的推进,使俄方逐步逼近康斯坦丁诺夫卡的北部补给线,形成包围趋势。
通过在多个战区同步施压,俄方不仅牵制了乌军可能的北部反扑,还为会晤前争取到更多的战场筹码。
线下拿不到的线上也不能
外交舞台上的较量与战场一样紧张。
特朗普急于在国内塑造“结束冲突”的形象,一方面通过制裁与能源禁令对俄施压,要求限期达成停火;另一方面又抛出承认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归属俄罗斯、反对乌入北约、撤销制裁等条件,被外界视为严重偏向俄方。
泽连斯基虽表态不反对美俄会晤,但提出必须停火、建立长期领导人会晤机制、确保乌克兰长期安全等三项前提,这些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尤其安全保障几乎触及俄罗斯的底线。
欧盟同样不安,担心美国绕过盟友与俄罗斯直接达成协议,损害自身利益。
法国、德国等国试图在会晤前组织磋商,统一立场,但特朗普显然兴趣不大,他更关心如何以最低成本换取政治收益。
普京则不急于在核心议题上松口,利用战场优势拖延美方“最后通牒”的压力,同时对与泽连斯基直接会面持保留态度,这意味着乌克兰在协议中的主导权极为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战场与谈判之间形成了相互推动的关系。
乌方通过集结与袭扰向美俄传递自己仍有反击能力,意在谈判中争取主动;俄方则以多线推进削弱乌军潜在的进攻能力,并在会晤中以此作为筹码。
双方的军事行动不仅是战术选择,更是外交布局的一部分。
未来局势有几种可能:如果乌军果真投入北部大规模反扑,可能在短期制造战场变化,但补给与消耗问题将成为隐患,一旦受挫,谈判地位将急剧下降;如果俄军保持推进并在会晤前取得战果,乌克兰将面对更沉重的战略压力;
若美俄达成倾向俄方的停火协议,乌方或不得不接受割地换和平的结果;而如果会晤失败,战事升级的风险将迅速上升。
还有一种可能是维持低烈度冲突,边打边谈,以测试彼此底线,但这意味着冲突的长期化与不确定性延续。
对欧洲来说,无论结果如何,都需面对经济和安全上的双重挑战。停火可能削弱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话语权,而冲突升级则会让能源与安全压力骤增。
美国则会根据会晤结果调整全球战略重心,将更多资源投向亚太。
随着阿拉斯加会晤日益临近,切尔尼戈夫的兵力集结、布良斯克的防御强化、红军城的持续攻防,构成了这场博弈的背景。
乌克兰希望用军事存在争取政治筹码,俄罗斯则试图用战场优势锁定谈判利益。
最终,普京与特朗普在同一张桌前的选择,将决定是让前线的炮火逐渐沉寂,还是让战场的硝烟继续蔓延。这一悬念,将伴随着会晤的每一次细节传出,牵动着所有相关方的神经。
东南配资-东南配资官网-配资入门炒股-股票配资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