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在文章《伊朗国防部长突访青岛,参观052D驱逐舰!网友:终于知道中国歼-10C的好了?》中,刚说了怎么给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武装部队补齐短板、重建体系,这不今天又有新消息传来了。
昨天伊朗国防部长参观了052D型驱逐舰之后,俄罗斯媒体关于中伊军贸合作的报道开始频繁出现。有猜测中伊可能要在军事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报道说伊朗可能要放弃苏-35SI战斗机改为购买歼-10CE的,而伊朗网友也加入了这场大讨论。
苏-35交易为何突然黄了?
说起伊朗与苏-35的渊源,还要追溯到2023年两国签署的初步协议。当时伊朗计划以石油换武器的方式,从俄罗斯引进24架苏-35SI战斗机,合同总金额约20亿美元。
展开剩余84%按照俄方承诺,首批4架应在2024年底前交付。然而两年过去了,伊朗空军连苏-35的影子都没见到。根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披露,这笔交易之所以卡壳,主要卡在三个关键问题上:
首先是交付优先级问题。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空天军对苏-35的需求激增,原本计划出口伊朗的战机被优先调配给本土部队。2025年3月甚至出现戏剧性一幕——阿尔及利亚突然宣布接收12架苏-35,而这些战机正是俄方原本承诺给伊朗的订单。这种"截胡"行为让伊朗方面大为光火。
其次是技术标准冲突。伊朗要求俄方对苏-35的电子系统进行深度改造,以兼容伊朗自研的"卡拉尔"电子战吊舱和"霍尔达德-15"防空系统数据链。但俄方以"影响战机性能稳定性"为由拒绝,坚持要求伊朗沿用俄制武器体系。双方在技术整合上的分歧始终无法弥合。
更关键的是经济支付难题。伊朗受国际制裁影响,外汇储备捉襟见肘,希望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抵偿购机款。但俄罗斯自身也面临能源出口困境,更倾向于现金交易。这种支付方式的矛盾,让原本就脆弱的谈判雪上加霜。
反观中国方面,歼-10CE的采购方案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据俄媒披露,中方不仅同意以"石油换装备"的模式结算,还提出可分阶段转让部分生产线,帮助伊朗逐步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生产。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显然比俄罗斯单纯的武器售卖更具吸引力。
歼-10C凭什么打动伊朗?
在伊朗网友的讨论中,频繁出现"霹雳-15导弹""有源相控阵雷达"等关键词,这些正是歼-10CE吸引伊朗的核心卖点。
从性能参数看,歼-10CE作为典型的4.5代战斗机,采用鸭式三角翼布局,配备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对雷达反射截面积3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170公里,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引导攻击其中4个。
其搭载的PL-15E中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主动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具备"发射后锁定"能力,在2025年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正是用这款导弹击落了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
相比之下,苏-35虽然在航程(最大3600公里)和载弹量(8吨)上占优,但采用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仅150公里,且无法兼容伊朗现有防空体系的数据链。更致命的是,俄制R-77-1空空导弹射程仅110公里,在超视距空战中明显处于下风。
对伊朗而言,歼-10CE的战术价值远不止于单机性能。中国提出的"战机+导弹+预警机+数据链"体系化解决方案,恰好能弥补伊朗空军最大的短板——体系化作战能力缺失。
伊朗现有的F-14"雄猫"战斗机虽然挂载美制AIM-54"不死鸟"导弹,但缺乏先进预警机支持,在面对以色列F-35的电子压制时往往沦为活靶子。而歼-10CE可与中国"空警-500"预警机形成数据共享网络,实现"发现即摧毁"的闭环作战。
更具吸引力的是性价比。歼-10CE单价约6000万至9000万美元,仅为苏-35的70%左右。单发动机设计不仅降低了维护成本,还更适合伊朗当前的后勤保障水平。正如伊朗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所说:"花更少的钱,买更能打的飞机,这笔账谁不会算?"
地下生产线背后的战略考量
俄媒爆料中提到的"引进地下生产线",并非空穴来风。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军工大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就建立了庞大的地下军事设施网络。
2019年,伊朗公开了一处深达130米的地下导弹工厂,可年产300枚射程1000公里的"迪兹富勒"弹道导弹。这种"深挖洞、广积粮"的防御策略,在应对以色列空袭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伊朗而言,引进歼-10CE生产线的核心诉求有三:一是规避国际制裁风险。通过本地化生产,可减少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降低因制裁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二是提升国防工业自主性。
伊朗一直试图建立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此前对F-4"鬼怪"战斗机的深度改造(换装中国雷达和导弹)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引进歼-10CE生产线可进一步提升其航空制造能力;三是增强战时持续作战能力。地下生产线的隐蔽性和抗打击能力,能确保在遭受空袭时仍能维持战机生产。
从中国方面看,向伊朗转让生产线也有多重战略考量。首先是拓展国际军贸市场。歼-10CE此前已出口巴基斯坦,并在实战中证明了性能,伊朗若成功引进生产线,将成为中国航空装备在中东的"活广告"。其次是深化中伊战略协作。
通过军事技术合作,可增强两国在能源、基建等领域的互信,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的推进提供安全保障。最后是平衡地区力量格局。伊朗空军的现代化,能对以色列形成有效威慑,间接减轻中国在亚太方向的战略压力。
当然,这条生产线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伊朗现有的航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复合材料制造、精密电子器件加工等领域仍依赖进口。
中国若要实现技术转让,可能需要像当年帮助巴基斯坦建立"枭龙"生产线那样,提供从技术培训到设备援建的全方位支持。此外,地下生产线的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和较长周期,伊朗能否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完成这一工程,仍是未知数。
发布于:重庆市东南配资-东南配资官网-配资入门炒股-股票配资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