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市文化广场大舞台迎来第十二场“茂名非遗半小时”展演,这场以“咸水韵·疍家情”为主题的盛宴,让市级非遗博贺咸水渔歌从渔港码头走上舞台中央。在渔家女的吟唱里,观众一同触摸千年海洋文明的脉动。
博贺咸水渔歌独具一格
博贺咸水渔歌是流行于博贺半岛一带的传统民歌,当地渔民在海上打鱼、树下织网时,喜欢唱起咸水渔歌自娱自乐。相传于宋元时期,疍家人来到博贺,他们的俚语歌谣,类似劳动号子,又称白话渔歌,或者称咸水渔歌。清朝时期,博贺渔港渔业鼎盛,渔民在耕海牧渔、恋爱婚嫁、丧葬时唱渔歌来传情达意,渔歌内容取材于耕海牧渔劳作生活,歌谣生动风趣。2021年,博贺咸水渔歌入选茂名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博贺咸水渔歌是完好保留使用方言的原生态民歌,祖祖辈辈用当地白话或者黎话咏唱,土腔土调,独具一格。经过长期的传承、变迁和不断完善,博贺咸水渔歌形成了歌词简朴、真切,旋律简练、婉转等特点,即兴创作,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在演唱中有独唱、对唱和集体唱等。渔民还编排了优美的渔歌舞,边唱博贺咸水渔歌、边跳渔歌舞,成为展示茂名疍家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原生态唱腔魅力十足
在当晚的非遗半小时舞台上,博贺咸水渔歌市级传承人郑淑红登上舞台。这位从1968年传唱至今的渔家女,带着57年的渔歌记忆,讲述从跟长辈学唱到组建60人渔歌队的传承之路。听她揭秘渔歌如何从渔港小唱到吸引央视前来拍摄,看原生态唱腔与现代舞台的碰撞火花。
当晚第一首表演曲目《我们是疍家人》生动展现了疍家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歌词描绘了渔船出海、撒网捕鱼的劳动画面,旋律欢快明朗,充满了海洋的气息和渔民的豪迈情怀。博贺镇咸水渔歌传承队在指导老师郑淑红的带领下,用精彩的表演征服了现场观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紧接着上演的《织网渔歌》是一首典型的劳动渔歌,展现了渔家女织网时的欢快场景。歌曲节奏明快,歌词生动描绘了“十指穿梭织网忙,渔网越织情越长”的劳动画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表演中融入了真实的织网动作,让观众能直观感受渔家生活的独特魅力。该曲目记录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合作化时期男人出海、妇女做后勤,织网及其它渔业后勤都是妇女们负责,边织渔网边唱歌是疍家一种娱乐,一直传唱至今。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仿佛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之中。
最后一首《渔歌对唱》充满生活情趣,通过阿姐和小妹的轮流对唱,生动展现了疍家女织网时的欢乐场景。表演中还融入了织网、补网等生活化动作,极具观赏性。演员们默契的配合和精彩的演唱,再次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有奖问答趣味横生
在欣赏了精彩的渔歌表演后,活动进入了城市文明建设及非遗有奖知识问答环节。本次互动共有10道题,题目涵盖了博贺咸水渔歌和茂名市城市文明建设、“百千万工程”的相关情况。例如“茂名市是第几届全国文明城市?”“博贺咸水渔歌主要流行于哪个地区?”“‘百千万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等等。
现场观众积极参与,纷纷举手抢答。答对的观众获得了茂名市创文巩卫办提供的纯棉毛巾和手机支架等小礼品。这一环节不仅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非遗知识和城市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
此次茂名非遗半小时第十二场展演,通过精彩的现场表演、深入的技艺展示和有趣的有奖问答,让观众对博贺咸水渔歌这一市级非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信在未来,博贺咸水渔歌将在传承人的努力下,不断发扬光大,继续在舞台上绽放光彩,为传承非遗文化、共建城市文明、助力“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月华
图、视频/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闵灿
茂名日报编辑部
编辑:陈天豪 潘观丽
初审:柯柱基
终审:朱武军
来源:茂名日报
东南配资-东南配资官网-配资入门炒股-股票配资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