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旅程
\n——红尘《乞力马扎罗蓝》读后
\n文/李秀玲
\n红尘老师这本书,我是清明节带着一起去旅行的。在旅行的途中看这本书,真的感触太多了。
\n关于书名的蓝
\n快看完的时候,我才恍然明白,书名是《乞力马扎罗蓝》,而不是乞力马扎罗或者乞力马扎罗山。为什么要加上一个蓝字?回想书中的文字,这本书是红尘老师献给她的母亲的,在书中的第一段,她就写到了母亲的生病、去世,以及带给她的精神上的压抑。她把母亲交给了蓝色的大海,而大海,回赠了一个关于母亲的梦。因此,蓝色,对于红尘老师来说,是特别的,心中的怀念因蓝色而更加深沉。
\n深邃的海洋是蓝色,晴朗的天空是蓝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的发源地是蓝色大湖维多利亚湖,红尘老师喜欢的颜色是蓝色,这本书的封面是蓝色。蓝色既高远、广阔,又深邃、幽暗,是天空与大海的具象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蓝色被誉为五色之首,代表沉稳、真实和平稳。而在西方文化中,蓝色常与稳定、忠诚、忧郁、悲伤等关联,如毕加索“蓝色时期”作品中的孤独意象。蓝色既是自然界的宏大叙事,也是人类情感的细腻投射。
\n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个忧伤的红尘,也看到了一个经过艰难旅行摆脱抑郁、重获新生的红尘。虽然书中也有讲到孤独、忧郁、恐惧、失败,但呈现给我们的,始终是一个开朗、自信、勇敢、可爱、不惧困苦,面对挑战迎面而上的红尘。
\n我读懂了乞力马扎罗的蓝,也读懂了红尘老师生命中不可分割的蓝。
\n非洲的光明之山
\n一想到非洲,炽热的阳光、燃烧的红土地、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原始部落,这些画面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眼前。
\n红尘老师对非洲的历史相当的熟悉,在旅行前和写作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她随身携带着电脑、笔记本,随时记录着风土人情,有趣的事和人,用特别的情绪与视角。
\n红尘老师描写的每一个场景,都在我的脑子里浮现,跟着她的文字,我也似乎走了一趟非洲,攀登了一次乞力马扎罗山,在边界线上与贪婪的士兵们斗智斗勇;见到了非洲的大象、犬羚、黑白疣猴,乞力马扎罗花(德里克半边莲)、金合欢花、虾脊兰、巨人树;在曼达拉营地,闻到了莫希上乘的查加AA级咖啡散发出来的自然、野生的香气。
\n非洲是最原始的地球模样,生存着生生不息的植物、动物,还有天敌们。命运的使然让非洲人成为狩猎者,与大自然为友,保持着一份天然的、坦率的赤子之心。旺基部落的向导戈戈、查加人杰夫、吉恩、厨师纯真、马赛人尼尔、阿尔弗,以及曾经来过乞力马扎罗的雷布曼、写《走出非洲》的作者卡伦、博物学家、作家乔伊·亚当森和她抚养的狮子艾尔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也成了非洲神秘色彩的一部分。而120年前首次登上乞力马扎罗山的汉斯,梅耶和尤哈尼,还有劳沃的名字镌刻在石头上,被世人永远地记住。
\n因为有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毕生守护,非洲才更值得去了解、去保护。
\n保持原始生态才是真正的保护。书中写到马赛人,他们将田园伦理推向了极致,以最自然、最接近造物主的方式定居在了马赛马拉大草原上,一代又一代。这不是悠然见南山的自得,而是真正地与大自然的和合共生。没有所谓的心境,没有入世的困惑和出世的解脱,只是天然地顺应自然与天地,生活在这平等自由广袤的大地上。
\n乞力马扎罗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意思——闪闪发光的山、光明之山、巨大之山、旅行者之山,每一个抵达、攀登了这座山的外地游客感受想必是不一样的。征服了这座山的同时,也折服于这座山之下。人类的渺小在此时是具象的存在,但人类那颗永不屈服的心也在此时变得强大,虚实之间,是人与自然的较量,也是内在自我的较量。所以,乞力马扎罗山也是自由之山、希望之山、伟大之山。
\n红尘老师的这五天,与大自然共舞,激发生命的热情与超能量,那些在以往平凡、平常的日子里想不到的勇气与胆识在迸发、在燃烧,生命本身也变成了一个发光发热的小宇宙。
\n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座山峰,可以仰望,也可以攀爬,是精神的高度,也是人生的高度。
\n旅行让人成长
\n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治愈。旅行让人成长,让人敢于面对困难,在险境中磨砺出勇气与对策,还有与人打交道的机智、勇敢,而这一路的成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所以,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这是生活的经历,红尘老师在书中第163页的第一段,完美地阐释了旅行的意义。
\n“向外出走,其实也就是向内探索。”越过荆棘密布的小径,才能见到绝美的风景。经历了大自然最盛大的洗礼,去掉了杂质、束缚,获得了一场新生,透明、澄澈,在轻快的呼吸之中,似乎一切又重新开始了。
\n在去洛阳的动车上,为了这个夙愿,我等待了38年的时光,对有些人来说,旅行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像家常便饭一样的简单,可对我来说,这趟旅行确实不容易,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家庭-工作。最后,在我人生过半的年龄,我总算为自己活了一次,以后,我还会为自己活无数次,不在乎长途、短途,每一次出发都是在完成一个心愿,每一次到达都仿佛是重新拾回了一段时间,这种感觉,真好。
\n每一个出发,都有一种力量来驱动,红尘的力量来自离开她的母亲,而我的,来自我自己。
\n动车穿过秦岭,隧道很多,我看到第79页,红尘老师说她几乎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走完这条20小时的路程抵达阿鲁沙。而我也相信自己有红尘老师的幸运、对待生活的勇气和永不熄灭的火光。
\n时间会证明一切
\n时间带走一切。而一切,又在时间中回来,得到释然与成长,一趟穿过时间的旅行,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n时间,在这本书里有了意义,有了生命,是跳动的动词、是灵动的形容词,不再是个简单的名词。
\n红尘老师说,生命的意义是把梦想变成回忆,我觉得是先变成现实,再变成回忆。
\n书中第99页写道,“生活中最好的作品,是我们要能领悟正在度过的每时每刻的时光。”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也就是活在当下。过去不能重来,未来充满未知,只有现在,是最能把握的。
\n红尘老师写道:我与母亲一起走过了生死的旅程——我相信一生画佛事佛的母亲,其肉身已侍奉诸神诸佛,她的灵魂已飞升到另一个世界,抵达下一个生的驿站。
\n我被她们母女之间的爱深深打动。读到这章的时候,正逢清明节,有感动、有共鸣。有时,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而那些给予我们爱和关怀的亲人,将永远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跨越生死、跨越时间。当我们也离开,还有留存的文字可以代替我们继续怀念,永远有人记得这段感情,就像乞力马扎罗的积雪消失后,永远有人记得这曾是一座终年积雪的雪山。
\n这是时间的沉淀,是文字的魅力,也是每个作家的最初的初心与最后的坚守。
\n人生的感悟
\n红尘老师在书里写了很多感悟,有时是一大段,有时是简短的一句话。这些感悟,来自旅行途中,来自黑夜独自仰望星空的呢喃,来自守候日出时的莫名落泪,来自坐在咖啡馆的休闲时光,来自达成目标那一刻的惊喜,也来自身体的巨大反差。我也在这些金句的旁边写下了自己读到那一瞬间的感悟。
\n——其实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迷茫,但是成长只需要几个瞬间。这些瞬间,让我们在豁然开朗中,走出迷境,就像走出狭长黑暗的山谷,走出孤独,重新见到阳光。
\n——人生的醒悟往往在一刹那间,这刹那就是人间的觉悟与精髓。
\n——把兴趣当作终身的职业来做,不管成功失败,也不在乎名与利。这才是最纯粹的爱好与执着。
\n——生活不必时时精彩,有时也有遗憾,但遗憾,也是一种体验。
\n——处处都是艰难,处处都有为了生存从不停步的人。
\n——经历多少次高温,多少次淬炼,才能熬出一颗成熟、坚强、通透的心啊,我们都在红尘中磨砺,争取把肉身练成金刚不坏之身。
\n我很喜欢红尘老师在书中描写的爱情与爱人。当两个人灵魂相投的时候,爱情很伟大、很美好。对于崇拜英雄主义的女性来说,爱人必须是书中所描写的包容、大方、有男子气概,比如逍遥,比如戈戈。所以,红尘老师的描写,让我相信人间依然有至臻至美的爱情。
\n整本书读下来,轻松又愉快,共情又共鸣,动人心魄之余又俏皮莞尔,整本书都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正如红尘老师在书中所说“尊重生命,珍惜生活”。这简单的八个字,值得我们践行一生。
\n作者简介:李秀玲,重庆市作协会员、南岸区作协副秘书长。
\n\n东南配资-东南配资官网-配资入门炒股-股票配资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